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是什么?

2024-12-01 22:24分类: 养猪技术 阅读: 0

一、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是什么?

  1.动物接种

  这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和猴等,接种的途径有鼻内、皮下、皮内、脑内、腹腔内、静脉等。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

  2.鸡胚接种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可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尿囊腔、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

  3.组织培养

  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加以培养,统称为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法有三种基本类型:器官培养、移植培养和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养病毒,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又可分为下列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二、和病毒常用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哪些区别?

病毒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

1、动物接种:病毒经注射、口服等途径进入易感动物的体内后可大量增殖,并使动物产生特定的反应。优点:操作方面易行。缺点:受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常需要用无菌动物。疫苗和抗血清的生产。

2、鸡胚培养:一般用9-12日龄的鸡胚,分别接种于卵黄囊内,羊膜腔,尿囊腔等部位。用于病毒分离与疫苗生产。

3、组织培养:在离体活细胞上培养病毒的方法,组织块培养:取组织片进行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大多数引起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表现为细胞变形,胞浆内出现颗粒化,核浓缩、核裂解等。

4、采用该病毒所寄生的细胞的全素培养基来培养该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放进特定的病毒就可以培养了,注意,若细胞是动物细胞时培养基要加入血清。

三、如何培养病毒?

1、动物接种:病毒经注射、口服等途径进入易感动物的体内后可大量增殖,并使动物产生特定的反应。优点:操作方面易行。缺点:受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常需要用无菌动物。疫苗和抗血清的生产。

2、鸡胚培养:一般用9-12日龄的鸡胚,分别接种于卵黄囊内,羊膜腔,尿囊腔等部位。用于病毒分离与疫苗生产。

3、组织培养:在离体活细胞上培养病毒的方法,组织块培养:取组织片进行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大多数引起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表现为细胞变形,胞浆内出现颗粒化,核浓缩、核裂解等。

4、采用该病毒所寄生的细胞的全素培养基来培养该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放进特定的病毒就可以培养了,注意,若细胞是动物细胞时培养基要加入血清。

四、bs培养基分离培养原理?

bs培养基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沙门氏菌的选择性培养。

蛋白胨、牛肉粉在培养基中作为基础营养物质,为细菌的生长提供所需的碳源、氮源、维生素以及一些矿物质等元素;葡萄糖可作为细菌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物质;磷酸氢二钠作为培养基pH缓冲剂。煌绿和亚硫酸钠能够抑制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但对伤寒、副伤寒等沙门氏菌的生长没有影响。伤寒沙门氏菌和其他沙门氏菌能利用葡萄糖,将亚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并与硫酸亚铁反应使得菌落呈黑色,此外还可以吧铋离子还原成金属铋,使菌落呈现金属光泽,从而使沙门氏菌得到分离。

五、膜分离的分离技术?

  一、膜分离技术与传统分离技术相比的优点如下:  1、在常温下进行:  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等医药、果汁、酶、蛋白的分离与浓缩  2、无相态变化:  保持原有的风味,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  3、无化学变化:  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  4、选择性好:  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遍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5、适应性强:  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隙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  6、能耗低:  只需电能驱动,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  二、膜分离技术基本介绍: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六、培养病毒的培养基类型?

液体培养基80%~90%是水,其中配有可溶性的或不溶性的营养成分的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一类配制成的固体状态的基质。根据性质又分为固化培养基、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天然固态培养基、滤膜。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配制成的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脱水培养基又称预制干燥培养基,指含有除水分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

七、病毒的培养能用培养基吗?

培养病毒不能用普通培养基。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本身缺乏生长增殖所需要的完整酶系,所以不能在普通的培养基上培养,只能在活细胞内培养。就是让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实现增殖。一般来说人工培养病毒可以用实验动物、鸡胚以及体外培养的动物器官和/或细胞。

八、病毒的人工培养方法?

病毒研究的发展常常与病毒培养和检测方法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在脊椎动物病毒方面,小鼠和鸡胚接种、组织培养、超速离心、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和免疫测定等技术,对病毒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噬菌体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最为简单。将噬菌体接种到易感细菌的肉汤培养物中,经18~24小时后,混浊的培养物重新透明,此时细菌被裂解,大量噬菌体被释放到肉汤中,再经除菌过滤,即为粗制噬菌体。为了测定其中噬菌体的数量,将粗制噬菌体稀释到每一接种量含100个左右,与过量的细菌混合,然后铺种于琼脂平皿上,在温箱中培养过夜,细菌繁殖成乳白色衬底,被噬菌体裂解的区域则在此衬底上表现为圆形的透明斑,称为噬斑。噬斑数代表该接种量中有活力的噬菌体数量。如果挑出单个噬斑来培养,就能获得由单个噬菌体所繁殖的后代,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动物病毒(见脊椎动物病毒)的培养可在自然宿主、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进行,以死亡、发病或病变等作为病毒繁殖的直接指标,或以血细胞凝集、抗原测定等作为间接指标。收获发病动物的组织磨成悬液或有病变的细胞培养液,即为粗制病毒。测定活病毒数量可采用空斑法,其原理与噬斑法相同,但以易感的动物单层细胞代替细菌,在接种适当稀释的病毒后,用含有培养液和中性红的琼脂覆盖,使病毒感染局限在小面积内形成病变区,衬底的健康细胞被中性红染成红色,病变区不染色而显示为空斑。

至今植物病毒的培养和检测大都是在整株植物上进行的。从捣碎的病叶汁中制备病毒,常用枯斑法检测。用手指蘸上混有金刚砂的稀释病毒在植物叶片上轩轻摩擦,经一定时间后出现单个分开的圆形坏死或退绿斑点,称为枯斑。

除了利用病毒的致病性定量检测病毒外,还可应用物理方法,如在电子显微镜下计数病毒颗粒,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提纯病毒的蛋白和核酸量,这些方法所测得的数据包括了有感染性和无感染性的病毒粒。

应用电子显微镜不但能看清病毒粒的大小、形态,还可以分辨其表面的蛋白亚单位和内部的核壳等超微结构。

九、pbmc分离技术?

1、将外周血来源的白细胞浓缩液用生理盐水1:1稀释,从离心管边缘轻轻加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面(淋巴细胞分离液与外周血来源的白细胞浓缩液等体积),离心(2000r/min,20min,22℃),分离白膜层细胞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十、cod分离技术?

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酒精废液、制药行业废水、垃圾渗滤液等,是指COD浓度在2000mg/L以上的废水,其特点是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高,色度高,有异味,有机物浓度高,水质的成分复杂,不易进行生物降解,处理难度很高,采用一般的废水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处理的技术和经济要求。

  膜浓缩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原理是废水通过膜时,在两侧施加某种推动力,废水中的有机物就会选择性的透过膜,从而达到浓缩有机物的目的。根据膜孔径的大小,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等。

  超滤膜浓缩

  超滤又称超过滤,膜表面的机械筛分是超滤分离的主要机理,同时膜表面和膜孔的吸附以及膜孔阻滞也在起着截留作用。超滤截留分子粒径范围在0.01~0.1μm之间,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水和小分子物质透过孔径成为渗滤液,而水中的胶体、细菌等则被截留。

  纳滤膜浓缩

  纳滤,是操作压力和分离效果处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膜分离技术,分离原理主要近似机械筛分,同时纳滤膜本身带有电荷也起到了截留的作用,纳滤的截留分子粒径范围在0.5nm~0.01μm之间。纳滤相比于超滤和反渗透,相对分子质量低于200的有机物和单价离子被截留的效果较差,而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介于200~500之间的有机物及二价或多价离子的截留率很高。

  反渗透浓缩

  反渗透又称逆渗透,是渗透过程的逆过程,即溶剂透过膜从浓溶液向稀溶液流动,在分离过程中通过增加大于本身渗透压的压力,使溶剂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渗透,反渗透膜孔径小,截留分子粒径范围小于等于0.5nm,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渗透。

 

上一篇:青虾养殖最新技术?

下一篇:猴头菇山林的养殖方法?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